经典案例分析
经典案例分析
经典案例分析
案例:官其明故意杀人案——如何判定行为人的犯罪故意1
基本案情:被告人官其明与东莞市桥头镇丰润酒店服务员张爱华于2003 年5月份确立恋爱关系。后张爱华多次向被告人官其明提出分手,官均不同 意o 2003年11月15日下午3时许,官其明到东莞市桥头镇桥光大道华翠旅 店,以其身份证登记入住304号房间。16日凌晨2时30分许,官其明到桥头 镇东方娱乐城路口接张爱华下班,后两人一起回到华翠旅店304号房间。张 爱华再次提出分手.官其明不同意,两人因此发生争吵。官其明一时气愤、 使用捂口鼻和双手掐脖子的方法,致张爱华窒息死亡(经法医鉴定,张爱华 是被他人捂口鼻及压迫颈部致机械性窒息死亡)。随后,官其明将张爱华的尸 体塞到床底下,于早上7时许退房逃离现场。同月28日,被告人官其明因形 迹可疑被江西省上饶市公安局信州分局东市派出所巡防民警盘查,被告人即 交代了故意杀人的事实。
问题:如何判定行为人的主观故意?
法院裁判:审理法院认为,被告人官其明目无国家法律,因恋爱之中女 方提出与其分手而心怀愤恨,采用捂口鼻和掐脖子的方法.非法剥夺被害人 生命,致一人死亡,情节后果严重,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判决如下: 被告人官其明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本书观点:行为人的主观故意是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一种主观心理 状态•它包括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个层面。要准确认定行为人的主观故意, 首先必须查明行为人的认识状态,即行为人是否对相应犯罪构成要件中的客 观方面也就是事实有着明确煦认识,以此为基础,再考察行为人的意志态度, 从而判断行为人是否存在犯集故意以及何种故意(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 所以,行为人的认识是刑法归责的要素之一,也是判定行为人主观状态的基 础。如果行为人存在已然性认识,即已经对事实有认识,仍决意实施相应行 为,行为人属于明知故犯,具有犯罪的故意;行为人虽然没有认识到事实的 存在或者发生,但行为人主观上使自己处于谨慎的注意状态就能够认识事实
① 案例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二、三、四、五庭编:《刑事审判参考》(2005年第 3集,总第44集),第38-40页。
存在或发生的可能性的,而为之相应行为,则行为人属于不知误犯,具有犯 罪的过失;如果行为人使自己处于充分的谨慎的注意状态仍然无法认识事实 存在或发生的可能性的,就不能对行为人的主观进行非难。行为人的认识是 否还包括违法性认识理论界有不同的意见,但按照现行《刑法》第14条“明 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的规定.对于我国刑法中犯罪故意的主观认 识为事实性认识并无争议。一般认为,事实性认识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行为客观方面的认识,即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如在走私普通货物案件中, 需要行为人认识到自己是在逃避海关监管,携带货物进出国(边)境,如果 行为人误认为是在境内而未进出国(边)境,行为人就缺乏对走私普通货物 客观方面的认识。2.对法律所规定的危险或结果的认识,在危险犯或结果犯 中,行为人应认识到其行为会产生法律所设定的危险或结果。如行为人因琐 事与他人斗嘴并互相推操,他人因气愤导致心脏病发作经抢救无效死亡,行 为人显然无法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他人死亡的结果,缺乏法律对故意杀 人罪所设定的致人死亡的结果的认识-不能成立杀人的故意。3.对行为对象 的认识。当行为的对象成为犯罪的构成要件时,行为人对行为所指向的对象 必须有明确的认识,否则,行为人就会因为对其行为指向的对象无认识而不 知晓行为所影响的社会关系。比如运输毒品案件中行为人必须认识到其运输 的是毒品而非一般药品。4.对行为的时间、地点和方法、手段的认识。对于 某些以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方法、手段作为特殊构成要件的个罪来说,行为 人必须对行为的时间、地点和方法、手段有明确的认识。如非法捕捞水产品 罪,规定了禁渔期、禁渔区、禁止使用的工具、方法等特殊要件,行为人必 须对上述事实有明确的认识才能成立该罪的故意。
在故意杀人案件中,对行为人主观故意中认识的界定,无疑也应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衡量。首先.行为人应认识到自己是在实施剥夺他人生命的行 为;其次,行为人认识到其行为将会产生致他人死亡的结果;再次,行为人 认识到其行为指向的对象是人而非人的尸体或动物。如果行为人认识到上述 三方面的内容,就可以判定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事实性认识,以此为基础,再 结合行为人的意志因素,确认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存在杀人的故意。
由于认识属于人的主观范畴,因而对行为人事实性认识的判断较难把握。
刑法理论关于事实性认识的判断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纯粹的客观 说,认为应根据事实的客观存在来判断行为人的事实性认识,没有必要考虑 行为人的主观状况。二是纯粹的主观说,坚持以行为人的主张作为认定行为人事实性认识存在与否的唯一依据。三是合理的客观说,强调如果合理的人 能预见产生的结果是其行为的自然的、盖然的结果时,就应该认定被告人也为基础,同时参考一般人的认识。在我们看来,前三种标准或轻视甚至完全 排除行为人的主观实际,或过分依赖行为人的主观实际而忽略一般人的情况, 追求事物的两个极端,因而欠妥,相比之下,合理的主观说是可取的,因为 事实性认识是认定行为人主观故意的基础,当然不能脱离行为人的主观认识, 否则就有可能与行为人的实际情况不符,但是,行为人的主观故意是最终由 法官来认定的,法官必然要考虑一般人(合理的人)的情况,以一般人(合 理的人)能否认识为标准作出基础性的判断,然后根据行为人的具体情况进 行修正。
本案中,被告人官其明用手捂被害人口鼻和掐被害人的脖子的行为,必 然会使被害人窒息并导致被害人死亡,这是生活的常识,社会的一般人都能 预见。被告人官其明作为心智健全、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成年人,与常 人无异,也必然能预见到该结果,被告人仍不顾被害人的反抗而决意实施。反映出被告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剥夺被害人生命的故意,其行为完全符合故意 杀人罪的法定构成特征。
案例三:乐燕故意杀人案——具有抚养义务的人,因防止婴幼儿
外出将婴幼儿留置在与外界完全隔绝的房间为了满足其他
欲求而放任婴幼儿死亡危险的,如何定罪处罚
基本案情:被告人乐燕系非婚生子女.自幼由其祖父母抚养,16岁左右 离家独自生活,有多年吸毒史,曾因吸毒被行政处罚。2011年1月乐燕生育 一女李梦某(殁年2岁,生父不详)后,与李文某同居。2012年3月乐燕再 育一女李某(殁年1岁)。在李文某于2013年2月27日因犯罪被羁押后,乐
① 案例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5年第1期(总第219期),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依法惩治
侵犯儿墮权益犯罪典型案例之二
燕依靠社区发放的救助和亲友、邻居的帮扶,抚养两个女儿。乐燕因沉溺于 毒品,疏于照料女儿。2013年4月17日,因乐燕离家数日,李梦某由于饥饿 独自跑出家门,社区干部及邻居发现后将两幼女送往医院救治,乐燕于当日 将两女接回。2013年4月底的一天下午,乐燕将两幼女置于其住所的主卧室 内,留下少量食物、饮水,用布条反复缠裹窗户锁扣并用尿不湿夹紧主卧室 房门以防止小孩跑出.之后即离家不归。乐燕离家后曾多次向当地有关部门 索要救助金,领取后即用于在外吸食毒品、玩乐}直至案发仍未曾回家。6月 21日,社区民警至乐燕家探望时.通过锁匠打开房门后发现李梦某、李某已 死于主卧室内。经法医鉴定,两被害人无机械性损伤和常见毒物中毒致死的 依据,不排除其因脱水、饥饿、疾病等因素衰竭死亡。6月21日,公安机关 将乐燕抓获归案。经司法鉴定,乐燕系精神活性物质(毒品)所致精神障碍. 作案时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法院裁判:江苏省南京市人民检察院以被告人乐燕犯故意杀人罪提起公 诉。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乐燕身为两被害人的生母,对 被害人负有法定的抚养义务。乐燕明知两年幼的被害人无人抚养照料,其不 尽抚养义务必将会导致两被害人因缺少食物和饮水而死亡・但却仍然将两被 害人置于封闭房间内.仅留少量食物和饮水,离家长达一个多月,不回家抚 养照料两被害人,在外沉溺于吸食毒品、打游戏机和上网,从而导致两被害 人因无人照料饥渴而死。乐燕主观上具有放任被害人死亡的间接故意,客观 上造成两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其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 乐燕的罪名成立。乐燕在负有抚养义务、具备抚养能力的情况下,不履行抚 养义务,造成两被害人死亡,情节特别恶劣,后果特别严重・鉴于被告人乐 燕审判时系怀孕的妇女.且归案后认罪态度较好,依照刑法规定,认定被告 人乐燕犯故意杀人罪.判处其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典型意义:本案即2013年媒体广为报道的“南京饿死两名女童案”。本 案中,被告人乐燕提出自幼未受到父母的关爱,未接受良好的教育,归案后 认罪态度较好,请求法庭对其从轻处罚。本案的审理向社会昭示:抚育未成 年子女不但是人类社会得以繁衍发展所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人伦准则,更是 每一位父母应尽的法定义务与责任,个人的文化、受教育程度、经济条件乃 至境遇的不同,均不能成为逃避义务的理由。乐燕的成长经历固然值得同情, 但不能成为其不履行法定义务、漠视生命的借口,而本案的审理也反映出我们的社会应当进一步加强对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的保护与救助。
案例四:孙连义故意杀人
基本案情:被告人孙连义与妻子谢玉华均系再婚,二人与谢玉华的父亲 谢长有、母亲孟淑兰(被害人,殁年71岁)和女儿谢欣(被害人.殁年23 岁)共同生活。后孙连义因琐事与孟淑兰产生矛盾,遂产生杀害孟淑兰之念。 2012年春节前的一天上午10时许.孙连义到辽源市西安区建材道口宠物交易 市场,从摊主董书成、边振凤夫妇处购得野鸡药(氤化钠和二水合氤化钠), 带回其经营并居住的辽源市西安区泰安街15委“军人服务社”商店,后将部 分野鸡药砸成粉末包好.并将剩余野鸡药藏进商店后楼二楼走廊装防火栓的 铁箱内。同年2月27日下午3时许,孙连义见店内无人,便从孟淑兰平时服 用的保健药“茯苓复合颗粒胶囊”药瓶里取出4粒胶囊,倒出药物并灌入粉 末状的野鸡药。同月29日下午4时许,孟淑兰在商店二楼服过胶囊后倒地呕 吐•身体抽搐,继而死亡。因孟淑兰年事已高,家人未怀疑其系非正常死亡, 即将尸体火化。同年3月6日晚,谢玉华发现孟淑兰未用完的胶囊.为避免 浪费,便于次日早7时许让谢欣服用,谢欣服后亦死亡。经鉴定,谢欣系割 化物中毒死亡。
问题:投毒后造成目标之外他人死亡的,其行为如何定性?
法院裁判:审理法院认为,被告人孙连义因家庭琐事,采用投毒方式故 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其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判决如下:被告人孙连义犯 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本书观点:投毒后放任目标之外他人死亡的,应当认定为间接故意杀人。 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某种结果发生而放任该结 果的发生(结果的发生并不违背其主观'意志),而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 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某种结果发生而轻信可以避免(结果的发生是 违背其主观意志的)。二者区分的关键在于是否违背行为人的意愿。在具体案 件中,对行为人主观的认定非常复杂,尤其是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
①案例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二、三、四、五庭编
区分更加复杂,一般要通过行为人具体的行为来分析其主观心态。从本案来 看,对孙连义主观心态的认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孙连义投毒 到茯苓复合颗粒胶囊中,而该胶囊系保健药物,用于提高人体免疫力,并非 某类病人专用,其他人也有可能服用,即服用人是非特定的,实际上也是如 此,在孟淑兰死后谢欣也服用了该胶囊。孙连义在实施投毒行为时,就应当知道不仅被害人孟淑兰可能服用该胶囊,其他人也是有可能服用的,而其并 未因此放弃投毒,故可以认定其对其他人是否服用该胶囊是持无所谓、放任 的态度。2.从投毒之后的行为分析,根据孙连义的供述,其在孟淑兰死后, 曾询问过药物下落,但在未查明具体下落时,孙连义并未继续釆取其他有效 措施防止他人服用这一后果的发生,实际上还是听之任之,放任结果的发生;而且,从谢玉华的证言来看,孙连义并未有过询问药物下落的行为。无论如 何,孙连义在孟淑兰死亡后,并未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其他后果的发生,应当 认定其对其他后果的发生持放任态度。综上,本案一、二审法院对各被告人 的行为定性准确,处罚适当,很好地贯彻体现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冂凵(bybgq.cn)权威整理最高法民事案由
摘自《刑法条文理解适用与司法实务全书》 根据刑法修正案1-10编定
-
- 王俊凯与王源、易烊千玺组成青春励志组合TFBOYS正式出道
-
2025-03-17 06:56:56
-
- 常见昆虫图谱识别
-
2025-03-17 06:54:40
-
- 世上比我聪明的没有我漂亮!WiFi之母海蒂.拉玛的传奇人生
-
2025-03-17 06:52:24
-
- 中山忍:火遍中国的日本女星,为李连杰不顾贞洁,48岁还单身一人
-
2025-03-17 06:50:09
-
- 克雷登斯身份大揭秘,他原来是邓布利多家的……
-
2025-03-17 06:47:53
-
- 新时代弘扬企业家精神的着力点
-
2025-03-17 06:45:37
-
- 克什米尔问题的前世今生,该地区的未来的希望在哪里?
-
2025-03-17 06:43:20
-
- “尔康”周杰遭封杀始末及情史:舌吻、欺人、肇事,真相不简单
-
2025-03-17 06:41:04
-
- 盗墓笔记大结局是什么?
-
2025-03-17 06:38:49
-
- DNF:韩服90史诗A套改版,上元节祭典增强,是否成为全职业首选?
-
2025-03-12 14:12:38
-
- 中国的航母有几艘叫什么名字?
-
2025-03-12 14:10:22
-
- 轻松实现Lua编程语言在安卓端运行
-
2025-03-12 14:08:06
-
- 51岁谢天华公布二胎孩子性别 一家三口变四口
-
2025-03-12 14:05:49
-
- 8款厨房与餐厅隔断效果图,让空间更美更实用!
-
2025-03-12 14:03:33
-
- 月亮如果能听到,拜托告诉那个姑娘,我爱她这件事全世界都知道
-
2025-03-12 14:01:16
-
- 郁欢-烟火里的尘埃DJ版试听
-
2025-03-12 13:59:00
-
- 影视人物志《杰克·吉伦哈尔》百变多情神秘古老的波斯王子
-
2025-03-12 13:56:45
-
- 卫校录取分数线—多少分能够读卫校
-
2025-03-12 13:54:28
-
- 如何进行前列腺按摩?
-
2025-03-12 13:52:12
-
- 史特牢诠释工匠精神的实质是什么?
-
2025-03-11 02: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