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说网 > 社会 > 正文

​《花样年华》:张曼玉和她的23件旗袍

2025-06-19 05:07 来源:贴说网 点击:148

《花样年华》:张曼玉和她的23件旗袍

同很多人一样,我最初看《花样年华》,完全是奔着张曼玉和她的23件旗袍。

剧中的她,身穿旗袍,袅袅婷婷向我们走来,微风玉露倾,挪步暗生香,设计得当的旗袍勾勒出女性的身体曲线,将含蓄与性感奇妙融为一体,淋漓尽致散发出传统女性独有魅力。

自然而然,“张曼玉”“东方女性”在我们的脑海中,不知不觉划了个等号。

这全归功于旗袍的力量。

《花样年华》苏丽珍

回不去的花样年代

旗袍,起源于17世纪,到20世纪20年代才发生改变。

一方面是满汉文化的吸收融合,加上受到当时西洋服饰的影响。“旗人之袍”也正式改名为“旗袍”。

衣长不断缩短,,腰身愈发收腰,刺绣纹路的变化,袖口收紧,愈发展性女性的凹凸特征,在民国时受到备受摩登的上海姑娘喜爱。

电影中设计23件旗袍的香港裁缝梁朗光是按照张叔平的指示,将原本一批三十年代的上海款式的旗袍,改成了六十年代款。

为此,张叔平是这么解释的:

「以前的上海人爱面子,不管家境多不好,出去见人总要打扮得风风光光。苏丽珍应该是这样子,化好妆,梳好头,穿好衣,完全是一个打扮俗艳的女人。此外,考虑过电影的意念,人物的外表夸张虚饰,心里实有许多的weaknesses(弱点)和conflicts(冲突),这些旗袍更加要做得花哩花碌。每一场戏都准备多件旗袍,一试走位,我便决定哪一件感觉恰当。总括而言,我要的是一种俗气难耐的不漂亮,结果却人人说漂亮。」 ——张叔平回忆《花样年华》造型

王家卫的家人是上海的,他影片中的苏丽珍,也是成长于上海的大环境中。

苏丽珍虽然人在香港,说着粤语,不过她骨子里流露出的,总有种上海人家的味道。

正如王家卫在采访时谈道,《花样年华》所描述的,并非女人的“妙龄年华”,而是六十年代上海人在香港的生活。那时候,上海人逃难到香港,带着他们在上海的生活习惯,像贵族一样,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着装搭配十分讲究,食物之间的营养权衡不能松懈,甚至还有自己的小电影院。那个年代香港住着的,与现在的香港完全不同。

《花样年华》所呈现的,大概就是那个回不去的花样年代吧。

《花样年华》苏丽珍

美人如玉,旗袍如画

旗袍在中国人心里,是最能够代表东方女性的服饰,它贴合女性身材的剪裁,优雅的气韵,含蓄内敛的性感,都完美体现了东方女性的大方美丽。对中国女子来说,如果一生没有穿过一次旗袍,绝对是一件遗憾的事。

张爱玲:女人一生最该收藏的两样东西,一是玉镯,另一件是旗袍。

与现代流水线上千人一面的美女不同,张曼玉是一个将现代与古典神奇融于一身的女人。

穿上私服的她是最摩登的都市女郎,换上旗袍又极具内敛的东方神韵,活活像极了从老上海的烟盒上扣下来的美人一样。

张曼玉曾说:“戏里的我是个理想主义者,想做个好老婆、好秘书、好邻居,所以内向又遮遮掩掩,总想穿得美一些,用外表的美去掩盖内心的事。”

剧中,张曼玉的每套旗袍都完美地与场景呼应,从艳丽的印花到素雅的格纹,含蓄内敛、挑逗演绎,旗袍在她身上像是无法诉明的深情,而她,早已成为那道不可或缺的风景。

道具的象征意义

电影最重要的道具之一是旗袍。苏丽珍身上的旗袍具有十分的色彩张力,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人物心情的起伏不断变化颜色。

换句话说,女主的心情变化可以通过身上旗袍的颜色很直观地看出来。

搬家时、在孙太太家里看丈夫打麻将时、和孙太太他们试电饭锅时、嘱咐丈夫给她老板带皮包时,或是去公司上班时,一般是穿黑白、蓝白、淡黄色互相搭配的旗袍。

这几件旗袍颜色比较素颜,不仅和周围灰暗色的环境相互衬托,也代表了女主身上温婉内收的气质。

素雅

与之不同的,苏丽珍拎着盒饭去小面摊买饭时,都是穿着一身颜色很暗的旗袍,也暗示了她内心的寂寞和无人诉说的孤独。

灰暗

苏丽珍第一次和周慕云发生实质性的对话,对各自爱人出轨的心照不宣,对彼此的同病相怜。

相遇

开始摊牌了,当两人赤裸裸展现自己的伤口,好像两个相互取暖的人站在一起时,苏丽珍穿上了这件出场频率最高的旗袍,像极了她的另一个盔甲。

情愫

当苏丽珍和周慕云都双双确自己的爱人发生婚外恋,她去宾馆见周慕云,一身红色的旗袍,一反她平日穿衣的一贯风格。这里也隐喻了周慕云和苏丽珍之间爱情的产生。

热烈

当苏丽珍打算要跟周慕云走时,她身上的衣服变成了绿色。

绿色是富于生机、象征生命的。这就隐喻了苏丽珍下定决心要和周慕云开始新的生活。

希望

色彩,是影视画面的抒情符号,能传递感情,蕴含导演所要表达的情绪。

苏丽珍身上不断变化的旗袍色彩,不仅反映了人物心理的微妙变化,而且增强了影片在主题表现上的抒情意味。

苏丽珍身上不断变化的旗袍颜色,与电影的画面色调形成鲜明对比,光影之间强烈的撞击,尤其是灰暗色系下愈发艳丽的旗袍,隐喻出故事男女主的无奈,也让影片的主题表现更加含蓄朦胧。

小结

在西方电影媒体的审视中,《花样年华》是王家卫最完美的作品。它用仪式化的东方风韵美学表演承载了一场带着淡淡伤感的不可能浪漫。

在此之前,还没有一个导演,用这样的符号化风情来呈现东方式若即若离又刻骨铭心的爱情。

这便是张曼玉与她那23件旗袍之间的故事了。